趙無恤躬身朝張孟談鄭重一拜,“今夜之事,多虧孟談了!你是定魯首功,卻只得了小小的家宰、田宅,真是委屈你了?!?br>
張孟談連忙避開還禮:“這本就是臣之所愿,主君能聽臣之言,行臣之策,下臣欣喜還來不及呢,怎會抱怨!”
沒錯,今夜的一切,其實是趙無恤和張孟談事先就商量好,又臨時發(fā)揮了一部分的雙簧。
這兩個月來,趙無恤一直在為定魯后如何分功的事情而苦惱,人心難測,在封土授勛如家常便飯的春秋,很難用后世的那套來要求春秋士人。就在這時,張孟談卻主動求見,主張不要將這百余里領(lǐng)地分割出去。
“將土地、民眾集中在主君手里,御敵時才能像一個拳頭似的打出去,若是分割得四分五裂,就成了自行其是的五指。此處一個邑大夫,那兒一個封君,雖然得到城邑的是忠心耿耿的功臣們,但人皆有私心,一旦要征召他們出人出財出力,便不會盡力。“
“孟談所言正合我意!”
兩人不謀而合,趙無恤大感欣慰,沒錯,雖然歷程已經(jīng)改變,但年輕的張孟談依然是歷史上那個說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國士。晉陽之圍后,張孟談既固趙宗,便奉勸趙襄子限制家臣的封地、名望,他甚至不惜舍棄自己的首功,拋下領(lǐng)地和權(quán)位,帶著家人避讓隱居,直到趙氏遭到齊、楚、魏、韓圍攻時,才出面解圍。
在歷史上,是他的犧牲讓趙氏完成化封建之家為集權(quán)之國的最后一步!
而現(xiàn)如今,張孟談那淡泊名利的性情,促使他在魯國,在趙無恤面臨困境時,做出了同樣了選擇。
趙無恤又道:”但若公然如此表示,恐怕將士心寒,群臣失望……“
”同樣的事情用不同方式說出,效果大不相同,下臣有個建議,不如如此這般……“
于是便有了今夜的這場表演,趙無恤感激張孟談之心真誠,張孟談推讓封賞之意也發(fā)自內(nèi)心,所以眾人也沒看出作偽之處,反而十分感動。
在樹立張孟談這樣一個居功至偉卻推辭了封賞的道德楷模后,其余眾人便不好夸功開口要這要那了,而趙無恤的計劃才能徐徐展開。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