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因為印章數(shù)量多,應該不至于到把人氣死的地步,聯(lián)想到印章的作用……
許多人都是聰明人,立馬猜到印章狂魔應該是在哪個行為,一時之間擔心起來,如果只是印章的話,應該不會有什么大事吧?
嘴上這么安慰著自己,但一個個想到自己鐘愛的作品,都沒有放下?lián)鷳n的心。
林書只能表示:你們是對的,因為你們不明白有多喪心病狂。
【之前講紙的時候我們不是說了咱們始皇大大開始就喜歡石刻嘛,還衍生出來碑石拓印技術。
東漢的時候,咱們蔡文姬姐姐的爹,蔡邕上書朝廷在太學門口將儒家基本經(jīng)典石刻立在門口,20多萬字歷時八年終于完成。
然后咱們讀書人就開始抄寫誦讀了,插播一句,20多萬字,七本書居然花費了八年時間,可想而知當時傳播思想有多困難啊。
這要是家貧,連書都讀不到。
等到了魏晉時期,有些心眼子多的一不做二不休,當然沒有到把石碑偷走的地步,而是用紙將經(jīng)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
當時的拓片很時興,所謂的拓片,就是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等到紙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底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
聽著是很簡單,但出錯率還是很高的,而且居然還有棉花的出現(xiàn),這個存疑啊?!?br>
聽到這個,許多皇帝立馬pass這個方略,如,出錯率太高,而且只能用于已經(jīng)形成的石碑。
石刻這個玩意投入度還不如現(xiàn)在開始找人抄。
若是朝廷的大活動還有點意義,但單純的為了傳播文化和思想,沒必要。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