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經王莽之亂殘破,又歷董卓之禍,及至晉愍帝從洛陽遷至長安,長安城中戶不滿百,墻宇頹毀,蒿棘成林。
前趙劉曜建都長安后,建光世殿、紫光殿,在長樂宮立太學,未央宮立小學,遷大量士人入長安,長安城重現生機。
前趙亡于后趙,后趙亡于前秦,苻堅定都長安期間,長安城得到修復,“夾樹楊槐、下走朱輪、上有鸞棲、英彥云集”,繁庶勝于建康。
后秦滅前秦,姚萇、姚興兩代帝王在長安城置東華門、平朔門、靈臺、杜門、朝門、文武苑等建筑,比起漢時規(guī)模更為宏大,城中有百姓近五十萬。
人活于世,離不開衣食住行,長安城內酒樓、飯肆、攤點數以百計,自然少不了近些年來風行的面館,長安城中大大小小的面館有二十余家。
自打楊家面館面世以來,無數跟風的面館也隨之而出。有利可逐,自有人想盡辦法偷學面館的手法。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很快便連制辣的法子也被人學了去,更不用說做包子之類的。
一樣的招牌,一樣的布置,便連滋味都相似八分,這是講究的仿冒;隨便一家店鋪,掛張布簾招牌,寫上個“麵”字,至于陳設、滋味,您請將就;這還算不錯,更有甚者街尾村頭,挑個幌子,也聲稱學師于正宗“麵”館,師傅允許開業(yè)……
楊湫、楊漓早已不再親自操持面館之事,交給了楊
家信得過的族人,仿冒的面館在雍、兗、司、梁等地略有收斂,其他地方無人追究。
得益于面館遍地開花,哪家是真哪家是假無人知曉,卻給了暗衛(wèi)活動提供了場所。假做真來真變假,丁全、黃富將仿制的面館開到各處,長安城內就有兩家。
西城雍門往內里許,有間小鋪,原本掛著塊硬木招牌,上面刻著個“麵”字,兩進院落,前面是鋪面后面是住處。行家一看這木制的招牌便嗤之以鼻,這家面館又是仿冒的,不過滋味還行。
自晉軍破峣關以來,長安城便關閉了大部分城門,只留南面的安門和東面的清明門出入,普通百姓無法正常出入,城中店鋪紛紛關門歇業(yè)。
這家面館在今年正月間便摘了招牌,掌柜徐清帶著伙計推著獨輪車1到西市買糧,五家糧店只有一家開著門,店門前擠滿了人,身旁一名老者提著個糧袋唉聲嘆氣地走過。
身前人群氣惱地議論著,“一升粟米要一百二十錢,怎么不去搶”、“有的賣就不錯了,你沒見其他糧店都關門了嗎”、“晉軍圍城,說不定哪天城就破了,活一天是一天”、“咱們小老姓怕個毬,就是不知能不能挨到城破的時候”……
內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