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聽到此句時多有振奮激動之色。
天子依舊木然,瑯琊王暗暗用力握緊拳頭,望向若有所思的太尉劉裕,司馬德文覺得心中舒暢,笑道:“雍公奏疏文采斐然,那句‘天子守國門,壯士死社稷’讓孤熱血沸騰,恨不能立刻還都洛陽。”
朝廷加封楊安玄為雍公、劉裕為宋公之后,劉裕對朝堂進行了一番調(diào)整,瑯琊王司馬德文仍為大司馬、司徒;自任太尉、錄尚書事、中書監(jiān)、領軍將軍、揚州刺史;尚書左仆射空懸,尚書右仆射劉柳;中書令袁湛;丹陽尹劉穆之兼吏部尚書;董懷為兵部尚書、陰友齊為祠部尚書、謝裕左民尚書、王裕之接任病重的吳隱之成為度支尚書;太常司馬珍之、御史中丞阮歆之、廷尉郭定、侍中孔靖等等。
謝裕字景仁,是太傅謝侄孫,宣城內(nèi)史謝允之子,陳郡謝家子弟;王裕之字敬弘,是瑯琊王氏子弟,其祖父是平北將軍、司州刺史王胡之,王胡之之父王廙是武陵縣侯,丞相王導、大將軍王敦的從弟,晉元帝司馬睿的姨弟,“書圣”王羲之的叔父。
方鎮(zhèn)也有了變化,揚州刺史劉裕自任,荊州刺史司馬休之、湘州刺史張劭、江州刺史王仲德、豫州刺史王弘、徐州刺史劉道憐、廣州刺史禇裕之、交州刺史杜慧度、寧益刺史范元之、北冀州刺史劉敬宣、雍兗刺史楊安玄、梁州刺史索邈、北雍州刺史王鎮(zhèn)
惡、北青州刺史楊孜敬,總體上看劉裕的親信占了多數(shù),從地域來看,江南和淮南是劉裕的勢力范圍,淮北、司、雍、梁之地為楊安玄所有,天下實際已然兩分,劉六楊四,荊州司馬休之實際無關大局。
太常司馬珍之率先出班奏道:“雍公平滅偽秦,收復長安,洛陽穩(wěn)固,此誠還都之良機也,臣請萬歲下旨還都洛陽。”
五兵尚書董懷、祠部尚書陰友齊、御史中丞阮歆之等人附議,而作為門閥的代表人物王裕之和謝裕卻沒有表態(tài)。
侍中孔靖奏道,遷都茲事體大,不可倉促決定,要讓臣民廣議,司馬德文以為是,于是遷都之事暫時擱議下來。
楊安玄所奏的《奏請?zhí)熳玉{還洛陽疏》迅速在京中流傳開來,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挑夫走卒無不議論遷都之事。
秦淮河上的畫舫輕搖,歌女們的輕吟慢唱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座中眾人交頭接耳,有人高聲吟誦著奏章中的詞句,當念到“天子守國門,壯士死社稷”時,叫好聲轟然響起,不少人端起酒一飲而盡。
駕部曹郎陶平和屯田丞甘越兩人坐在一隅竊竊私語,甘越輕聲問道:“兄長認為朝廷會還都洛陽嗎?”
陶平搖搖頭,道:“這幾日愚聽人談論東堂商議的情況,宋公自然不愿,王謝這些上品門閥對還都一事都不積極。”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