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也。”
卻見楚國使臣當(dāng)仁不讓地走了出來,對著趙括微微躬身一拜,隨即說道:“我王聽聞趙國遭燕國所襲,先王隕落,不甚震驚。而我楚趙本為同盟,本欲提兵北上,不想王上已然力挽狂瀾。故特遣本使前來邯鄲,一則祭奠先王之靈,二則為賀王上之登基,三則欲與趙國再修同盟之約也!”
趙括聞言,差點笑出了聲!
這楚國的使者是真的狠吶!一通話術(shù)可謂是狠狠地打了秦國等一眾使臣的臉,可偏偏,人家說的還是實話:挑起戰(zhàn)爭的是你燕國吧?把人家王上給殺了的也是你燕國吧?現(xiàn)在打不過了想和談了?
怎么什么事情都是你燕國說了算唄?
我楚國就第一個不答應(yīng)!不僅不答應(yīng),咱還要跟趙國站在一起!看你們能怎么辦。
一番話語,楚國幾乎是明明白白地站在了秦、燕聯(lián)盟的對立面了。
若是楚國置身事外,趙括不會有什么意外,可楚國突然間這么強硬,趙括卻是有些意外的。要知道,這些年楚國可沒少吃秦國的虧,憤怒、仇恨那都是可以預(yù)見的,但明目張膽地反抗,卻還是少見的。
畢竟國力強弱擺在那里,尤其鄢郢之戰(zhàn)后,楚國對秦國,那是既恨又怕。
實際上,楚國能如此的強勢,還要多虧了趙括。
沒錯,就是長平一戰(zhàn),讓楚國看到了挑
戰(zhàn)秦國的可能,尤其是白起的自裁,更是將楚國脖子上的絞索給松了一大圈。
長長喘過一口粗氣的楚國自然是要好好地報復(fù)一番了。
而好死不死的,燕國之事就是很好的一個出發(fā)點。自然,楚國的使者就強硬了起來了。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