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使瞬間又被趙括的話語給噎住了。
好在,能作為秦國的使者,肚子里還是有些貨的。當即,秦使就緩緩躬身而道:“趙王容稟:外臣聞之,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昔燕王有錯在先,卻已然幡然悔悟,決心痛改前非,故遣使于四方奔走,欲告罪于趙王,而息刀兵之禍,保黎庶之安者也。
自古燕趙不分家也,今我四國使臣并燕王使臣,齊齊覲見趙王,是為欲化干戈為玉帛,令兩家重修舊日盟好之事也。
望趙王察而鑒之,勿使趙國黎民再度涂炭也?!?br>
嗯,不得不說秦使深得張儀之真?zhèn)鳌?br>
首先就用“春秋”的筆法,將燕國入侵的問題大事化小,一句“有錯”,雖然看似承認了錯誤,卻無形中將入侵他國這樣不可饒恕的錯誤,改寫成了走錯路一般的小錯,可謂深得“春秋”之奧義也。
接著重點突出了燕王改過的決心和動作,又是幡然悔悟的決心,又是四方奔走的行動與毅力,著重地表現(xiàn)了燕國解決問題的
態(tài)度,既有決心又有行動,這你還不原諒?
緊接著,又拋出一個刀兵、黎庶的大帽子,你原不原諒,不原諒你就是妄動刀兵之人,不原諒你就是置黎庶安危于不顧的王上。
這頂帽子,對于任何一個王上而言都是決不能戴上的。更別說趙括還是一個剛剛登基的趙王,枉顧黎庶妄動刀兵的帽子,他是萬萬不能戴上的。
可明明,先開戰(zhàn)的是燕國??!
那不管,這就是語言的魅力了!
當然,只是這樣的帽子顯然不足以說服一個擁有著絕對優(yōu)勢的國家。
再接下來,秦使就果斷地亮出了底牌:你看我身后站的都是誰?除了楚國之外,其他國家可都站著我身邊支持我,這你要是不好好當王,小心咱們幾個王,一起合計一下把趙國的王給換了去!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