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次的會見并沒有什么實質(zhì)性的成果??梢哉f,日后該發(fā)生的還會發(fā)生,該跟在誰的后面完全取決于誰的聲音更大一些、力量更強一些。
但總歸,三國之間至少保持了表面上的和平。即便是表面上的和平,那也意味著,趙國不會因此遷怒甚至是進攻兩國,而兩國短期內(nèi)也沒有武裝從眾的意圖。
顯然,不論是趙國的虞卿,還是齊、韓兩國的使者,都對這樣表面上的和氣很滿意。
擺平了齊、韓兩國,剩下的魏國,可就是重點了。
雖然這些年里,魏國也更韓之國一樣,被秦國給欺負慘了,不僅丟了河西大片的土地,到現(xiàn)在,河?xùn)|
、河內(nèi)的土地也丟了一空,原本的都城安邑也成了秦國的一座普通的城池。
但不得不承認,戰(zhàn)國第一個變法的魏國,他的家底子還是要比韓之國要厚實得多。
即便被秦國拿下了這么多的土地,可魏國依舊有著大片的國土,比之如今的韓之國還要大了數(shù)倍不止。
更要命的是,魏國不像是韓國,把交通要道的上黨郡都給丟了,魏國雖敗,卻依舊將秦國東出的崤函通道給死死地攥在了手中。
換句話說,秦國想要東出中原,要么就要北上跟趙國再來一場長平之戰(zhàn);要么就要南下,在縱橫交錯的水網(wǎng)和漫天的煙障之中,和楚國的土著們戰(zhàn)到一起;要么就只能沿著崤函通道,一路東去,擊破魏國而至中原。
前者要面對趙國,秦國如今顯然并不想這么快遇到;
中者要在水土不服之地作戰(zhàn),秦人戰(zhàn)力銳減,秦國自然也是不愿意的;
后者雖然也要攻破大關(guān)城池,卻是秦人眼中最為簡單的一條道路。
也就是說,秦國如果還想通過擴充地盤提升自己的國力,那么沿崤函通道東出,進攻魏國,或許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辦法。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