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秦王是何許人等,幾乎在一瞬之間就知道王龁是在為他手下的蒙驁攬責任。
且不說圍殲的重點本就是該在多為步兵的魏軍身上,就算是王龁臨時調(diào)離了兩萬騎兵,蒙驁的手中依舊有著足足五萬多大軍,面對趙軍三兩萬騎兵,還是有著絕對的優(yōu)勢的,再不濟也給拖住才對。
顯然,在最后的對戰(zhàn)過程中,蒙驁被廉頗狠狠地壓制住了。
這也才是趙軍得以全身而退的最主意的原因。
不過,仔
細看看蒙驁的追擊過程,除了在最后的騎兵對戰(zhàn)階段吃了虧之外,其他階段的選擇都表露出他作為一個大將的當斷則斷,尤其是最后的汲水前的勒馬停戰(zhàn),更是將其以大局為重的特制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即便是身在后方,秦王也能感受到下達放棄追擊命令時,蒙驁的心中是有多么的不甘與忐忑。
自然,從王龁的字里行間,秦王也充分地感受到了王龁對這個后起之秀的愛護。
而這樣的一個有著大局觀、只是略帶青澀的“蒙驁”,也正是如今的秦軍乃至秦國朝堂所需要的。
秦王當然不會怪罪王龁和蒙驁中的任何一個人。
更何況,趙軍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洛城,趙國丟得起,那軹城呢?軹城可以丟,那野王城呢?
要知道,一旦野王城失陷,自己的秦軍就可以從東、南兩面對上黨地區(qū)形成壓迫。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