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珠役,毫無疑問會把許多人逼到絕路,想到這里,李笠看向即將收起的大網(wǎng)。
這是特制網(wǎng)具,名為“耙網(wǎng)”,是一個大鐵耙加上網(wǎng)兜,可以如同耙子耙地一般,將河床、海床上的蚌“耙”到網(wǎng)中。
這就是專門用于捕撈河蚌、海蚌的網(wǎng)具,以前,他在博物館見過小模型。
然后通過看展出,得知古代采珠人的血淚史。
珍珠,自古以來就深受富貴人家的喜愛,中原的主要珍珠產(chǎn)地都在沿海地區(qū),比較有名的就是南海邊合浦郡所產(chǎn)珍珠。
秦漢之際,采集海珠的方法極為原始,采珠人口銜尖刀,腰間系長繩,光著身子潛入海底,尋找珠貝。
憋氣潛水的時間很短,但為了增加在海底的‘工作時間’,采珠人一般要到快憋不住了,才會扯動腰間繩索,讓船上同伴將自己扯上去。
海里情況復雜,十分兇險,既有鯊魚,也有暗流涌動,采珠人一不留神就會命喪海中,船上同伴拉上來的可能是殘缺的遺體,甚至連遺體都沒有。
遇到危險,即便僥幸逃生,也很容易斷手斷腳,變成殘疾。
采珠需要身強力壯的人,而歷代朝廷對珍珠的需求很大,于是地方官用盡一切手段,逼迫沿海居民下海采珠,無數(shù)家庭為此家破人亡。
一粒粒光彩奪目的珍珠,其實是無數(shù)人血淚凝固而成。
隨著時代發(fā)展,采珠的技術有了更新,漸漸地,采珠人的裝備豐富起來,到了明代,甚至出現(xiàn)了簡易的通氣設備。
但是下海采珠的風險依舊很大,采珠這個行業(yè),依舊是高風險行業(yè)。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