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山之巔,茅小冬與陳平安對坐之時,書院內(nèi)還有兩人相對而坐,是精通雷法的大儒董靜,與半個弟子林守一。
天地寂靜停滯,光陰流水出現(xiàn)顯化跡象,董靜皺了皺眉頭,看到林守一的一點秉性靈光即將隨之停歇,一揮衣袖,隔絕出一方小天地,只是這位大儒略顯吃力。
董靜沉聲道:“不要分心,與讀書一事一樣,見著了妙不可言的圣賢文章,心神能夠沉浸其中,是本事,拔得出來,更見功力。不然一輩子都是書呆子,談什么與圣賢共鳴?!”
林守一點點頭。
董靜繼續(xù)先前的話題:“不要急。爭取再多開辟出兩座本命氣府,破境不遲。我們?nèi)寮议T生煉氣修行,自身體魄的修道資質(zhì),算不得最重要,儒家已是浩然天下正統(tǒng),儒生修行,歸根結(jié)底就是修‘學(xué)問’二字。我問你,林守一,為何有許多世人明明曉得那么多書上道理,卻依舊渾渾噩噩,甚至?xí)⑸聿徽???br>
林守一沉聲道:“不知某個道理、某種學(xué)問的根腳所在,自然不知如何去以道理為人處世,故而字字千鈞重的金玉良言,到手之后,已是破敗棉絮,風(fēng)吹即飄蕩,無法御寒,到頭來埋怨道理非道理,大謬矣。”
“你只說對了一半,錯的那一半,在于許多圣賢道理,本就不是讓世人雙手抓住諸多實在之物,而是心有一處安歇之地罷了。”董靜欣慰點頭,“那么我今日就只與你說一句圣賢言語,我們只在這一句話上做文章。”
林守一正襟危坐:“愿聽先生教誨。”
董靜問道:“圣人有云,君子不器。何解?禮記學(xué)宮做何解?醇儒陳氏做何解?鵝湖書院做何解?青鸞國昔年桐城派又是做何解?你自己更是做何解?”
林守一胸有成竹,正要回答這一連串問題,突然發(fā)現(xiàn)董先生轉(zhuǎn)過頭,望向窗外,比他林守一要分心多了。
林守一猶豫了一下,見董先生沒有收回視線的意思,就跟著轉(zhuǎn)頭望去,結(jié)果看到一顆腦袋掛在窗外。
董靜怒道:“崔東山,你在做什么?!”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