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美國高中是NCAA生源地,而NBA選秀主要人才來源地。
尤其是這個年代,斯特恩的NBA全球化還沒完全展開,NBA選秀對海外球員的接受率并不高。
除了一些高個子球員,很少有海外后衛(wèi)能進入NBA,即便進了,也大多數(shù)是二輪秀打不上球。
所以相比之下,通過美國高中——NCAA也是他進入NBA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條路。
但同樣的問題也不小。
這個年代籃球的交流很閉塞,中國在美國打球的人幾乎沒有,甚至困難重重。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馬健。
這位曾經(jīng)代表中國隊參加過1992年巴塞羅奧運會的前國手,因為在奧運會上表現(xiàn)不俗而被UCLA看重,并用全額獎學金招募他去NCAA打球。
但是籃協(xié)馬上給出警告,馬健敢去就永遠取消他代表國家隊的參賽資格。
馬健的選擇是去NCAA,并且打出過賽季場均8.2分3.7板的表現(xiàn),以及單場21分9板的生涯之夜。
只不過他的代價是,再也沒有在國字號的比賽中出現(xiàn)過。
而且拋開這方面的阻撓不說,他要怎么樣得到美國高中的邀請也是個問題。
要知道馬健當初是打了奧運會被看上的,他的話別說奧運會,宏遠隊現(xiàn)在都進不了。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