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現(xiàn)在希特勒什么也沒干,僅僅只是提醒。
那么保盧斯又能做什么呢?
一:放棄斯大林格勒撤退,然后將第6集團軍分散到頓河防線防御。
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希特勒不會在這種情況下放棄斯大林格勒。
二:快速拿下斯大林格勒,然后再將德軍部隊調往增援側翼。
這同樣也不可能,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已陷入泥潭,前進的速度只能按米、按步計算。
所以,保盧斯看似有選擇權卻毫無選擇權,因為所有路都被堵死了,他只能無視兩翼存在的危險。
不過保盧斯這種無視里至少有一部份輕敵的因素。
這是由蘇軍歷次進攻都被德軍輕易打敗決定的......這幾個月蘇軍至少組織了8次大規(guī)模反攻,比如哈爾科夫戰(zhàn)役,另外在布良斯克方向三個集團軍反復在沃羅涅日的反突擊,更大規(guī)模的就是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在科特盧班方向對德軍發(fā)起的反攻。
這些進攻行動無一例外都是規(guī)模大、進攻猛烈,但都被德軍及其盟友輕松擊敗。
于是,保盧斯就習慣性的得出了結論:就算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兩翼發(fā)起進攻并突破了頓河防線,德軍同樣可以像之前一樣憑借著空中優(yōu)勢和機動部隊將它們擊敗。
甚至保盧斯還認為蘇軍的大規(guī)模進攻一次又一次被擊敗同時傷亡慘重,所以蘇軍接下來能組織的反攻已十分有限很明顯,保盧斯是低估了蘇聯(lián)的動員能力。
于是,保盧斯就決定將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斯大林格勒上,只要徹底占領斯大林格勒,一切問題就全都迎刃而解了。
舒爾卡不知道這些,此時的他正與赫魯曉夫等人在趕往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指揮部的路上。
內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