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嗎,舒爾卡同志!”諾維科夫感慨道:“直到現(xiàn)在,我才覺得自己在指揮空軍!”
舒爾卡明白諾維科夫這話的意思。
之前諾維科夫雖然也是空軍指揮官,但他下達命令后總是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就好像他指揮的是一群不聽話的小孩,其中有些小孩甚至聽不懂他的話只會亂跑亂叫。
現(xiàn)在,空軍因為改革而煥然一新,每架飛機都在它應該在的位置上,于是才真正有“指揮”的感覺。
改革雖然部份完成,但空軍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訓練。
與此同時步兵也在緊鑼密鼓的訓練和改組。
步兵的改組就不是因為什么編制或是制度問題了,而是根據(jù)作戰(zhàn)計劃進行分配兵力和裝備。
實力分配分為兩派,一派是以朱可夫為首的原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此時為頓河方面軍參謀們。另一派則是舒爾卡和赫魯曉夫。
“我認為我們應該將主要力量放在頓河方面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朱可夫指著地圖說:“頓河方面軍位于斯大林格勒北面,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位于斯大林格勒南面,它們同時由南、北兩個方面進攻羅馬尼亞軍隊防守的河岸并往縱深推進,這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包圍德第6集團軍并解斯大林格勒之圍!至于西南方面軍,它更應該是在空軍方面開辟另一個戰(zhàn)場并襲擊敵人補給線,這樣一來,無論我們包圍了德第6集團軍,還是成功的切斷敵人補給線,都能迫使德軍無力維持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
客觀的說,朱可夫說的還是有道理的。
但是......
“這么做的目的,只是迫使德國人撤退,朱可夫同志!”舒爾卡說:“雖然,小縱深的穿插包圍能短時間內(nèi)形成合圍之勢,但這同時也意味著我們距離德第6集團軍太近,極易遭到德第6集團軍與羅馬尼亞軍隊的夾擊并被反包圍,最終發(fā)展成互相包圍的混戰(zhàn)!”
“但這樣一來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不是嗎?”朱可夫說:“敵人就無暇進攻斯大林格勒,他們必須組織突圍!”
“如果我們的戰(zhàn)略目標僅僅只是解斯大林格勒之圍,那么這么做的確可能取得勝利!”舒爾卡說:“但我們的戰(zhàn)略目標為什么不是圍殲德第6集團軍同時解斯大林格勒之圍呢?”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