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認知和行動要統(tǒng)一,可許多人都無法做到。
簡單說個例子,北宋大名鼎鼎的三次黃河改道就是典型的沒有知行合一,沒有到黃河走訪,不了解黃河的威力,上面一拍腦袋就決定。
有的是吵了好幾年才做出決定,但他們真就是再朝廷吵,都沒有哪位愿意屈尊去黃河看看,也不說先實驗實驗,直接對著黃河開刀。
直接將本是沃土的地方折騰廢,還填進去不知道多少百姓的命。
若是王陽明也如食古不化、自命清高的人一般,那他的理論便成為笑話,他之所以悟道,便是因為他此后都在踐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始皇帝看了眼扶蘇,突然想到自家兒子過往一直被儒家教導(dǎo)著仁義,可他說的那些仁義真的是對百姓仁嗎?
也是因為他沒有真正深入到國策實施的地方,所以說出來的話都帶著理想化的愚蠢。
扶蘇還不知道,他父王準(zhǔn)備換個地方叫他體驗生活。
當(dāng)官是治理一方百姓,當(dāng)皇帝是治理一國,不過是范圍不同而已。
若是扶蘇不先練練手,日后如何能承擔(dān)起重任呢?
對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許多人接受良好,畢竟各司其職。
內(nèi)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