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載,太平軍金田起義后,先編為五個軍,不久便擴編為十個軍。按照馮云山的設計,太平軍一軍編制一萬三千一百五十六人。實際上,太平軍缺編嚴重,一軍通常在兩三千人左右。
這樣一算,楊烜便知道,史書所說不假。
再看這些拜上帝會信眾,大多是桂平、武宣、貴縣、象州、博白、藤縣等地的底層百姓。他們和普通百姓一樣面黃肌瘦、衣衫襤褸,但眼里有光、精神振奮,顯得頗有朝氣。
金田村外,一隊拜上帝會信眾正在“講道理”。太平軍特別重視宣傳工作,“凡新編軍隊必講道理,教育人民必講道理,頒布新政策必講道理,振奮軍心必講道理,鼓勵群眾去做艱巨的工作必講道理”。
軍中又有規(guī)定,“凡傳令聽講道理,如各官有無故不到者,枷七個禮拜,責打一千,再犯斬首不留”。
韋昌輝解釋說,這些信眾大多來自廣東廉州府靈山縣,距離桂平縣較遠,第一次來到金田村。為教育信眾,總部派“平在山老兄弟”向他們宣講道理。
平在山位于紫荊山區(qū),里面多燒炭工人。當年馮云山艱難傳教,在平在山打開局面,發(fā)展了兩千多名拜上帝會信徒。
這兩千多名拜上帝會信徒,又稱“平在山老兄弟”,信教虔誠,資歷最深,日后成為太平天國的中流砥柱。
只見那位老兄弟站在一處簡易高臺上,口若懸河,正在向靈山縣信眾講述“天情道理”:
“諸位兄弟姐妹,天父差遣天王下凡誅妖。我等都是天王子民,都要服從天令,放膽誅妖,萬事都有天父、天兄擔當,不用慌也……
“咱們掃盡妖魔,方可盡享太平,生前進小天堂,威風享福,死后升大天堂,永世幸?!?br>
再看臺下的信眾,大多在認真聽講,絕無嬉笑打鬧者,交頭接耳的也很少。很顯然,他們對這些“天情道理”深信不疑。
拋開其他因素不講,宗教狂熱能夠有效幫助太平軍塑造戰(zhàn)斗精神。在那個熱兵器還不普及的年代,戰(zhàn)斗精神無疑是決定戰(zhàn)爭勝敗的最重要因素。
太平天國早期,實行男女別營、圣庫、嚴禁煙酒等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非常嚴苛,匪夷所思,普通人難以忍受。
太平軍士卒卻忍受了這些制度,并借此殺出了清軍重圍,建立了太平天國。這其中,宗教信仰無疑發(fā)揮了很大作用。
這令楊烜產生了某種敬畏。太平軍靠宗教信仰強化軍紀、錘煉戰(zhàn)斗精神,雖說是誤入歧途,卻起到了很明顯的作用。
內容未完,下一頁繼續(xù)閱讀